晶粒鬼傘Coprinus micaceus (Bull.) Fr. 是屬于擔子菌類的傘菌目鬼傘科的一種大型真菌,它是冬季之后最早出現的真菌之一,因其菌蓋表面留有一層晶粒狀的菌幕殘余,因而得名。晶粒鬼傘是菌根菌,分布很廣,樹木根部群生,尤其楊樹腐爛的樹墩旁易生長。晶粒鬼傘散布孢子的方式主要是在后期菌褶液化成墨汁狀,吸引昆蟲在其上活動并帶走孢子,或者經過雨水沖刷散布。
1. 形態特征
子實體小。菌蓋直徑2~4cm或稍大,初期卵圓形、鐘形、半球形、斗笠形,污黃色至黃褐色,表面有白色顆粒狀晶體,中部紅褐色,邊緣有顯著的條紋或棱紋,后期平展而反卷,有時瓣裂。菌肉白色,薄。菌褶初期黃白色,后變黑色而與菌蓋同時自溶為墨汁狀,離生,密,窄,不等長。菌柄長2~11cm,粗0.3~0.5cm,圓柱形,白色,具絲光,較韌,中空。孢子印黑色。孢子光滑,卵圓形至橢圓形,(7~10)μm×(5~5.5)μm。褶側和褶緣囊體無色,透明,短圓柱形,有時呈卵圓形。
2. 生活習性
春、夏、秋三季于針、闊葉林樹根部地上群生、叢生或單生。
3. 實用價值
晶粒鬼傘在早期可以食用,味道鮮美,但最好不要同時飲酒,可能有些人容易中毒!
該菌試驗抗癌,對小白鼠肉瘤180的抑制率為70%,對艾氏癌的抑制率為80%。
據記載,此菌還可產生腺嘌呤adenine,膽堿choline和色胺tryptamine等生物堿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