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、課題來源與背景 銀耳是我省重要的栽培食用菌之一?,F有栽培品種少而且經過長期使用,其優良性狀已逐步退化,單產不斷下降,生產上迫切需要優質高產的銀耳新品種。為此,我們從2008年開始開展了銀耳新品種育種研究,擬期望選育出高產優質的菌株。 2、技術原理及性能指標 2.1 技術原理:課題組依據GB/T21125-2007《食用菌品種選育技術規范》,采用系統選育的程序,從野生銀耳中選育出川銀耳2號,經生物學特征、遺傳性鑒定、農藝性狀、品質分析和ISSR分子標記鑒定,證明該品種是一個不同于現有栽培品種的銀耳新菌株,經多年試驗研究與示范,總結出與之相配套的優質高效栽培關鍵技術,進行示范推廣。 2.2 性能指標:獲得銀耳新品種一個-即" 川銀耳2號" (川審菌2013 006);經多年試驗研究與示范,總結出與之相配套的優質高效栽培關鍵技術;連續4年進行的多點區域試驗表明,川銀耳2號的產量分別比對照增產23.1%以上;3年的多點生產試驗表明,川銀耳2號的產量分別比對照增產22.5%以上,實現平均每50kg耳棒產耳185g。 3、技術的創造性與先進性 經專家組鑒定,該項技術達到國內同類領先水平。 3.1 項目針對通江銀耳產業發展中的主要問題,開展銀耳新品種選育及優質高效栽培關鍵技術研究,對豐富通江銀耳品種,促進銀耳品種結構的優化調整具有重要意義,立項正確。 3.2 采用系統選種程序,從野生銀耳中選育出一個新品種,經生物學特征、遺傳性鑒定分析,證明是這個不同于現有栽培品種的銀耳新菌株,于2013年11月通過了四川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。 3.3 品種選育采用經生物學特征、遺傳性鑒定、農藝性狀、品質分析和ISSR分子標記鑒定相結合的方法具有創新性。 4、技術的成熟程度,適用范圍和安全性: 該技術適合四川地理、生態和產業環境,已在項目區應用實施3年,各項關鍵技術接近成熟,有較高的安全性??稍谒拇ㄏ嗨频沫h境和條件下的集約化生產基地推廣應用,也可供我國其它銀耳產區借鑒??蓱糜趦灹笺y耳品種引進、篩選、優良菌株選育等領域。 5、應用情況及存在的問題: 在試驗示范階段,此品種累計栽培416萬斤棒,累積新增產值157.18萬元,新增利潤21.991萬元,經濟、社會和生態效益顯著。因此,該技術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。雖然川銀耳2號具有出耳整齊、農藝性狀穩定、產量高、品質優良等特點,但新品種的優勢還沒有被大多數耳農認識,因此其推廣應用進程受到一定的限制。